近年来,日本男篮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背后除了他们逐渐与全球篮球潮流接轨,崇尚小球风格的打法外,归化球员的正确选择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国际赛场只能派出一名归化球员,但日本男篮并未局限于个别球员的依赖。过去几年,伊拉布朗、曾在CBA广州短暂效力的柯克,以及在世界杯和亚运会上大放异彩的霍金森等都为球队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近期,一个引人注目的消息是尼克梅奥的归化申请获得了批准。这位即将28岁的美国籍球员,身高2米06,自2019年加入B联赛后,先后效力于北海道雷万加队和广岛蜻蜓队,上赛季场均数据亮眼。他的加入无疑将进一步增强日本男篮的实力。
与此相比,中国男篮在归化球员方面的进程显得有些拖沓。虽然2023年终于迎来了队史首个归化球员李凯尔,但他的辅助型打法并未给球队带来显著帮助。而且他的代表中国男篮出战机会也相当有限。与此同时,中国男篮在归化球员的选择上仍然受制于“血缘优先”的原则。
对于中国男篮而言,想要再次进入世界杯甚至是奥运会,归化球员的引进是必要的。曾有消息称中国男篮有意归化巴里布朗等球员,但此事后来却没了下文。这不禁让人思考,归化球员本应是提升球队实力的手段,为何还要牵扯到血统的问题呢?看看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如韩国罗健儿、黎巴嫩劳森、中国台北昆西-戴维斯等,他们与血统无关,但一样能帮助球队取得优异成绩。
更为遗憾的是,中国篮协在归化球员问题上,还在试图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解决问题。尽管官方下发了归化程序文件,鼓励各CBA俱乐部引进归化球员,但文件中却没有提及任何相关扶持政策。这也是现在关于归化球员的话题没有了下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态度和做法无疑会让中国男篮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慢、更曲折。
因此,对于中国男篮来说,应该放下包袱,勇敢地走向世界舞台。只有真正以实力和进步为目标,摒弃过多的形式主义和血统观念的束缚,中国男篮才能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抄作业日本男篮的成功之路——当然这取决于篮协以及各方能否真正统一思想、摒弃成见并勇敢行动起来。